每一年,許多行業經濟磚家都會有這樣的聲音出現,
2007年,國內的某叉車行業大佬聽取了磚家的預測:
“2008年是中國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
于是乎,果斷把江浙地區的叉車銷售門店關閉,裁員......
于是乎把前些年賺到的錢回籠,持幣等待著市場寒冬!
結果呢,2018年國家出臺擴大內需政策確定4萬億投資計劃,
一下子激活了國內市場需求。
而那些經濟磚家卻還是做出了預測:
“2009年將成為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
果然,內需提升后,資本紛紛進入了許多行業,叉車廠家在2007-2009年之間如雨后春筍般拔起。
看好叉車行業發展前景,分一杯羹的心理在行業里彌漫。
市場由于進入的廠家眾多,主要生產的車型是:2-10噸柴油叉車。
配套廠也在爆發:驅動橋、變速箱、轉向橋、油缸、液壓泵閥、座椅、護頂架、擋貨架、發動機、制動器等等這些都有資本投入建廠。
磚家預測:
“2010年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
過去由于叉車的配套廠家較少,但是隨著配套廠家越來越齊全,只要工商申請注冊批下來,這些外購件都能買到,齊全,所以只需要生產車架和門架,其他的都選擇外購即可。從而導致產品同質化,不同品牌之間的樣子有點差別,但是整體技術參數上基本雷同。
對比的只有什么?看誰的運氣好,買到的配套產品不出現質量問題,那么還好,如果出現問題,一些配套廠家所謂的售后問題非常惡劣。
有一個客戶購買了某品牌的叉車,驅動橋的制造工藝非常粗糙,制動輪轂發熱,剎車的時候總是呱呱響;還有就是,由于驅動橋殼的鑄鍛工藝相對落后,而且缺乏對產品功能的理解,呼吸器設計在差速器的主被動齒輪運行位置的外殼上端,造成叉車運行工作的時候,齒輪油從呼吸孔冒出來。
所以,外觀上雖然基本一致,但是對于內在的質量管控,產品穩定性,以及后期服務等等差別是很大的!
“2011年是中國經濟最困難最復雜的一年”;
“2012年可能是最困難但也最有希望的一年”;
“2013年可能是中國最困難的一年”;
“2014年將是最困難一年”;
“2015年是中國經濟運行相對最困難的一年,熬一熬寒冬就過了”;
“2016年可能是最困難一年,勒緊褲帶--熬!”;
.........更加困難!
每一年的預測都是很困難,對于那些跟風式的投資,以賺快錢的方式撈一把的心態來做實業的商家們,肯定越來越難!
反觀國內的叉車廠商們,具備技術研發能力的企業并不是很多,有些品牌雖然銷售量上去了,但是卻主要以市場低端車型為主,如2-3.5噸內燃叉車,10噸以下的內燃叉車。而對于10噸以上的叉車,在國內主要還是以、杭叉、大連、廈工、吉鑫祥、華南重工、三一重工這幾個品牌為主。
電動叉車領域以:比亞迪、力達、諾力、西林、中力、搬易通、無錫大隆、等品牌具備較強的研發實力。國內一些內燃叉車廠家以貼牌的形式委托這些電動叉車廠家進行生產倉儲系列車型。
2018年已經過半,那些磚家對于2019年的預測想當然的又是:
“2019年形勢嚴峻,將是國內經濟更困難的一年!”
反觀這么多年以來,其實沒有哪一年好過的!每個好過的企業背后是與時俱進的不斷努力學習奮斗的結果!
每一年華為公司投入的研發費用:華為2017年研發投入在全球排名第6,共計投入了120億美元的費用。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收入投入到研發中。
對于叉車行業來說,國內的叉車廠商們對于產品的研發投入是多少呢?正是國內那些廠家的“拿來主義”導致了這些年來:“操著賣白粉的心,賺到的卻是賣白菜的價!”
今天看似強大的企業,不創新,不投入,不學習,那么明天倒下的也許就是你!